微信朋友圈正在變得越來越平淡,就連刷屏事情的數量也沒有了前幾年的猖獗。從各個方面我們都能領會到一個事實,那就是微信朋友圈的傳播環境曾經變了。
本應該是各大品牌營銷必爭之地的幾大節日節點:春節、情人節、愚人節、兒童節,到剛剛過去的世界杯和七夕,居然沒有一例令人印象深入的朋友圈刷屏案例,朋友圈居然如此安靜!
相比于過去幾年節日期間動輒刷屏的H5,今年的朋友圈營銷并不容易。朋友圈營銷的思緒也不太能依照以往的推行經歷照搬,必需做出相應變化。今天就說一下在這個后朋友圈時期,我以為能刷屏的是什么樣的東西。
一. 套路類刷屏會疾速失效
如今用戶早已對各種套路免疫疲倦了,營銷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的朋友圈,因而以套路為亮點的推行方式很可能只能起到一次性作用,難以反復應用。方式創新的復制本錢并不高,短時間內大量運用的話,容易形成用戶審美疲倦而失效。
神反轉類套路曾經無法刷屏
舉個栗子,年初刷屏的兩大學問付費活動:網易戲精課、三聯讀書卡呈現后,其分傭裂變等一整套推行手法短時間內層出不窮,以極短的時間完成了用戶教育。但僅隔半年,如今便難在朋友圈看到刷屏級的學問付費活動。因而可見,當活動刷屏時,也就意味著這種推行套路自爾后會被疾速剽竊,然后用戶產生厭倦,失效。
再說前幾年還經常刷屏的神反轉類的軟文、段子,用戶見得多了也就習氣了,就別說千篇一概的測試類H5,今年這類H5刷屏曾經少之又少。
方式創新勝利后,會疾速被大量剽竊,招致用戶厭倦而難以復用。不過勝利的方式創新,很可能會率領品牌信息打破圈層,上到另外一個高度。
二. 深度內容更有可能刷屏
方式創新面臨疾速勝利-失效的循環,另一方面,內容也明顯呈現深度化趨向。一個媒介的成熟過程常常就是內容深度化的過程,當微信公眾后足夠成熟時,輕型的內容簡直無法在朋友圈中生存。
最近幾年大范圍刷屏的文章,每篇都是深度內容:
《張揚導演,我愛你》內容固然狗血,但也洋洋灑灑七八千字的內容;
《冰島,人類的終極孤單》文章中的冰島圖片和引見豐厚得讓人不得不服;
《騰訊沒有幻想》,更是準備幾個月寫了超越萬字的深度長文……
而如今,輕度內容的刷屏,除時勢資訊類以外,是不是相比之下難得一見?而圖片、視頻的刷屏就愈加少。也就是說,微信朋友圈的刷屏,似乎越來越傾向于公眾號深度高質量文章了,人們也更愿意轉發深度文章信息。
而公眾號文章的設計動身點,其實就是打造一個相似于雜志的閱讀體驗。也正是在這個產品設計思緒上,公眾號內容會不斷以圖文為主。所以固然當下短視頻搶手,但視頻一直無法在微信公眾號的生態環境內火起來。
所以說消費高質量深度的內容,會是品牌方刷屏最笨最辛勞,但也是最有效和牢靠的辦法。
三. 小打小鬧不如集中爆破
無論是哪方面范疇,頭部效應都普遍存在,媒介投放是如此,刷屏內容也是如此。要想完成刷屏效應,如今可能更合適“憋大招”。
100篇輕量級的文章的傳播量,或許都不如一篇深度文章;100個不痛不癢的H5的影響力或許都不如一個做到極致的深度H5。重點是,要讓信息的豐厚度打破用戶轉發的心理閾值。
原創高質量的內容能夠促進人們對信息停止傳播轉發,打破品牌的圈層壁壘,從而收獲到愈加普遍的受眾,一舉完成質的飛躍。而輕度內容、只能在小圈層中小打小鬧,到底會面臨傳播天花板難題。
全網刷屏傳播更牢靠的辦法是,把更多時間和精神花在一個東西,做深度做極致。信息傳播辦法論與產品迭代的辦法論是不一樣的。